专注企业战略规划与执行系统化服务
市场有了新的机会,企业会摆脱现有的工作,抓住新的机会吗?
月初,华为鸿蒙2.0作为全球移动通信和计算机市场的里程碑,暗示华为将不再依赖Android系统。传统经济今后向算法经济发展时,华为为了期待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软件业务。
与注重多样性或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不同,许多成功的中国企业根据“战略第三条道路”的原则,适时而持续地飞跃。阿里巴巴、腾讯、小米、平安、吉利等就是代表性的例子。
在“一百年前的大 ”下,企业家应该如何应对?长江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谢措施博士以华为的发展历程为例,指出衍生自新格局的“战略第三条道路”,希望能给你带来启示。
01华为在“软硬”战略中
最近华为推出了鸿蒙操作系统,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该系统的推出意味着华为不再依赖Android系统。
此前,华为内部会议上,创始人任正非特别强调华为要重视软件开发。因为在这个领域有比较稳定的基础,只有今后的发展不受美国的制约,华为才能拥有更大的独立自主权。“能扎根,能冲天”。
任正非认为,华为应该有自己的商业主张和技术主张,利用世界先进科技力量扩大对根技术的投资,通过开放源码和开放应对美国的“闭关锁国”,巩固中国市场,让欧洲市场也有希望。
“华为占领欧洲、亚太和非洲后,如果美国标准不与华为融合,华为就不能去美国,美国也不能进入华为的地盘。”
华为的这一战略部署意味着什么?
02经典纠纷:“多样性”还是“焦点”?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打开了市场,形成了巨大的不连续性。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企业进入全球产业链又是巨大的不连续性。
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比西方同行面临更多的政策、市长/市场、技术和文化变革,获得了资源、机会、能力和跳跃的独特经验。
中国企业家是一群善于学习的人。在创业精神的推动下,各自寻找适合自己的其他发展路径,在需求和好奇心之间,不约而同地研究了西方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如何成功。
管理科学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所以其可行性必须与它所在的环境或格局相关。如果环境或结构发生变化,具有“西方特色”的管理理论可能无法完全适用。
当时,很多中国企业家普遍存在着他们的企业应该多元化还是集中精力的疑问。许多企业家认为这是他们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战略问题。
当时咨询公司都来自国外,中国本土咨询公司还没有出现。
外来咨询公司向中国企业灌输了简单的二元理念3354战略。不是多样性或焦点,没有其他选择。
一般外来咨询公司倾向于说服企业家要集中精力,什么都不要做。这反映了他们源自欧美当时主导战略思想的惯性思维。
但是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红利,中国市场的新机会不断出现,企业家们面对市场的各种机会,但当他们被告知要选择限制时,他们往往感到困惑。
同时,他们经常发现在海外的许多中国人的企业,特别是家庭型企业,正在进行多元化经营,不少也是非常成功的。
这种比较和外来咨询师建议的差距经常让很多中国企业家非常失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03战略的第三条道路
同时,微妙的发展刚刚开始。
一些企业家逐渐发现,不知道或不接受这种简单的二元思想的约束,只有两种选择,剩下的第三条路。
我们把这个战略选项称为及时连续的跳跃战略(见图1)。
图1战略第3条
照片来源:古风分析
企业创立时,它选择什么业务,并建立它需要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机会和能力的组合。
但是,经常同时市场上出现非线性、S形的新机会。
新来的机会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幻的。可能是巨大的,也可能是小的。可能是现在,过一段时间才能成熟。
面对这样的新机会,企业家们必须判断企业在不具备所有新业务所需的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是否会从当前的业务跃升到新的机会。
这时企业家会遇到三个场景。
(1)奔跑成功跳跃,跳跃期间尽快安排新能力和补充能力的空缺。
(2)尝试跳跃,但没有成功就掉了下来。
(3)不跑,留在原地。
过去20多年的市长/市场发展中,这三个场景都发生了,但总的来说,由于中国市场迅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中国企业成功跨越的概率相对较高。而且,一些企业从小到大,到大,进行了多次及时的跳跃。
换句话说,企业在跳跃的过程中同时带动了机会的发展。这是企业的主动行动,不是被动的。
在跳跃过程中,企业在填补能力空缺时一般采取两种方法。 ,是自建。第二,通过构建生态系统,这是“战略第三条道路”和“核心竞争力”理论的 差异。
“核心竞争力”理论指出,企业要有足够的核心竞争力来经营某种业务。
“及时持续的跳跃”理论认为,企业在比较新的机会和风险后,即使没有足够的能力也能跳跃,但必须在跳跃的同时建设必要的能力,部分可以自建,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合作来发展新的能力(见图2)。
及时、持续的跳跃理论和多元化理论的 区别是,多样性的群体往往缺乏核心,工作多样,没有合作。及时持续跑的企业不管跑多远,都有原来的核心点。
战略的第三条路出现或可行的原因之一是新技术,特别是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
科技是背后的驱动因素,它让遵循战略第三条路打法的实践者能够有一平台可以用来进行多次的跳跃。
其实,在中国企业之前,适时、连续跳跃的战略已经就被美国 的科技公司所应用,如谷歌、亚马逊、和新CEO时代的微软。透过适时、连续的跳跃,这些企业在今天也成为全球 市值的公司。
图2 跳跃的关键是弥补能力空缺
图片来源:高风分析
许多成功的中国企业都在遵循着“战略第三条路”的原则进行适时、连续跳跃。阿里巴巴、腾讯、小米、平安、吉利等都就是典型的案例。
华为亦是一早已经踏上了战略的第三条路。
自从它创立以来,华为一直在动态调整其战略来适应公司新的发展。
在发展的初期(1987年——1994年),华为从代理香港公司的电信设备,逐渐演变为自主开发产品的集中化战略。
之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从1995年开始,华为集中化战略转向一体化、多元化和国际化,逐渐成为一个能提供全面通信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和服务商,占据市场龙头地位。
之后,华为借助电信网络和终端的优势,将其业务延伸至包含手机在内的消费电子领域与消费电子芯片领域。并在之后十年的深耕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7年,华为手机在低端市场阻截小米,在高端市场狙击苹果和三星, 手机销量过亿,成为国内手机 的厂商。2019年,华为手机销量超越苹果,成为了世界第二。
而随着人们进入一个崭新的数字世界,华为及时调整企业战略,致力于构建起一个连接个人、家庭和组织的万物互联的世界,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基于云、大数据、AI等多种技术为基础的平台公司。基于平台的力量,华为更是打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赋能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能源、智慧出行、教育等多个领域。在其强大的数字平台之上,参与的行业和组织、甚至政府部门都变得更为敏捷、有效。
随着大数据时代由“数字”到“数智”的演变,传统经济未来将走向算法经济,华为抓住这一变化趋势,大力发展软件业务,建设软件生态,从而获得企业新的竞争优势。
可以看到华为今日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多次适时、连续跳跃而达到(见图3)。
图3 华为1987-2021年跳跃详解示意图
图片来源:高风分析
战略第三条路”弥补了原来“战略 条路”和“战略第二条路”两者之间的空白,它将原来隐藏着的战略思考维度突显了出来,让企业决策者有更完整的选择方案。
适时、连续跳跃并不代表企业不需要将业务做得“ ”。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状态下,不专注、不做到 是很难成功的。
与“战略第三条路”对比,“战略第二条路” 的分别是将自我将边界过分的界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其实更正确的演绎是“边界的固定”,而不是“专注”的意思。
无论企业选择走上哪一条战略道路,在竞争面前,企业要成功,它必须要做到专注和 才行。
1. 边界 = 机会 vs. 能力
上述战略的各种道路的差异本质在于如何看待机会和能力之间的对比(见图4)。
更具体来说,企业的边界是企业在机会和可获取能力之间的选择和博弈之后得出的结果。
而这种选择和博弈,是可在企业发展历程中多次出现的,所以企业的边界也是可不断的调整的。
图4 边界 = 机会 vs. 能力
图片来源:高风分析
“战略第三条路”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企业的业务边界是可移动的,而移动的方式是可规划的。
边界的移动与否取决于企业在面对新的机会时决定是否跳跃。
企业不应盲目延伸自身的业务边界,否则就会变成“多元化”,但也应考虑是否让自己的业务边界在无论外界发生什么改变的情况下都一成不变或只做稍微调整,即聚焦“核心竞争力”。
在面临是否跳跃与选择其方向和时机之时,企业战略是动态的,企业必须要对自己的核心和边缘业务有着明确的判断。
企业如果选择跳跃,从原有业务跳到新的业务,那么其边界就会发生改变;如果企业选择多次跳跃,则其业务边界就会随之不断延伸。
当企业通过自建、并购或借助生态系统等多种方式成功跳跃后,它会在新的领域不断地重塑业务边界,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在这动态调整的过程中,企业的边界会扩张、膨胀,也有可能收缩。
企业业务的边界是企业在机会和可获取能力之间对比和博弈之后得出的结果。因此边界从本质来讲也是动态的,理论上不可能是 无限的,但也不可能是 有限的。
无限与有限之间的动态平衡与调整就是现代动态战略的最核心理念。
“战略第三条路”的思考在2000年代初期开始酝酿,2010年代初期形成雏形,至2014年正式提出。在2020年8月出版的由我和黄昱合撰的《竞争新边界》的一书中,我们对“战略第三条路:适时、连续跳跃的战略思考”和框架作了详细和条理性的介绍。
2. 新发展格局下的战略第三条路
在过去,机会的出现于正常情况中是自然有机会出现的。故此,“边界 = 机会 vs. 能力”的规律一般而言是正常发生的。
不过过去几年在全球格局中的巨大变化,特别在地缘政治方面,让上述规律受到了人为的干预。地缘政治或其他相关因素为企业战略提供了两个新条件。
是约束因素,地缘政治可以约束新的机会的出现或把原有的机会减少甚至取替(见图5)。
图5 边界 = 机会 vs. 能力(+约束因素)
图片来源:高风分析
第二是机会的出现可以是被动(非主动)而产生的。换句话说,机会是可以被迫出来的。
华为进入软件的战略决定很明显是由于美国政府对它的硬件,特别是核心零部件供应的制裁,令华为不得不考虑寻找下一个机会,亦将其业务边界重整。
任正非说得好: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讲过:‘伟大的将军们,是在茫茫黑暗中,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点燃,用微光照亮队伍前行。’
什么叫战略?就是能力要与目标匹配。我司历经三十几年的战略假设是:‘依托全球化平台,聚焦一切力量,攻击一个‘城墙口’,实施战略突破。’”
可以说,他所说背后代表就是战略第三条路的思考方式:在约束条件下,凭对新发展大局深邃的预判,寻找新的机会,找到后尽快跳跃和重点执行,建立能力(包括通过全球资源平台的组建和生态系统),进行成功跳跃。
从华为作为一家公司和任正非作为一领导人来看,在新时代格局中所需要的 并非如某些人所推崇的《君主论》中的马基雅维利,抑非另一些人所讲的温文儒雅的“好人”,每件事都以“利他”为依归。
主导战略第三条路的 ,不应有害人之心,但亦不可不怀防人之意。
他一方面永远都心怀忧患,无时无刻都在想能不能“活下去”,不会片刻安逸下来;
另一方面却不断寻找下一个能或被逼必须要跳越过去的机会。这种能力必须透过深厚的知识、预判能力和全球视野才能有机地产生出来并能于组织内转化为组织的恒常能力。
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企业家们应该如何应变?在新格局下所衍生的战略第三条路会给予企业家们参考的作用。